网站首页 | 瑞安文艺 | 方言俗语 方言俗语

附(1)常用单词例举

挠:口语读“尧”,指条状或板状物变形所形成的弯曲、不平。
戆:口语读“贡”的上声,是鲁莽,不讲理的意思。
玍:口语读“那啊”,生性古怪,说话常悖情理。
赝:口语读如“野”,是假的意思,如:人参是赝的。(不是真的人参。)
勚:口语读“易”,指器物磨损,如:衣服磨。
攲:口语读“妻”,倾斜的意思。
沫:口语读“罚”,指泡沫。
餲:口语读“憨”,食物变质,如:虾皮。
饐:口语读“烟”,食物变质。
:口语读花阿,是稀烂的意思。
如:糊 烂熟。
窹:口语读“忽”,睡一觉叫“一窹”。也可写作“忽”。
怀:口语读“茄”,是古吴语的读法,指胸前。
摮:口语读“敲”,《康熙字典》有此字,指蟹的前足,今作“螯”。
咸:口语读如“恶”,是都、皆的意思,如“咸去”(都去)、“咸好”(都好,用的是古汉语“咸”的原义)。
恁:口语读“能”,是这样、如此的意思。魏晋时写作“宁馨”,如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何物老妪,生此宁馨儿?”也写作“尔馨”、“如馨”,都是合音。唐宋时写作“能”,如唐韩愈诗:“杏花两株能红白。”宋范成大诗:“菱角尚能瘦,竹孙如许长。”方岳词:“怎乾坤许大,英雄能少?”也写作“能样”、“能亨”,如宋张侃诗:“花气薰人能样猛,脱来布衲两头担。”徐渊子词:“他年青史总无名,我也能亨,你也能亨。”元明时改作“恁”,现在普通话也用。
个:在口语中读入声调时相当于“这”。古时已有此用法。如唐李白诗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”刘禹锡诗:“个里愁人肠自断,由来不是此声悲。”王维诗:“香车宝马共暄阗,个里多情侠少年。”宋范成大诗:“霜毛瘦骨犹千骑,个人如画,已作中州想。”……现在普通话把“个”作量词用,不能再用它作指代词,可改用“该”字。

瑞安文艺

瑞图书目检索

题名 责任者 ISBN/ISS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