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| 瑞安文艺 | 文艺活动 文艺活动

曲艺演唱

作者:管理员 来源: 发布日期:2012-06-16 17:09:26 浏览次数:
  瑞安民间曲艺演唱历史也较为悠久,形式多样,但旧社会艺人大都是残疾人,以瞽目为多,他们为了糊口,拜师学习一些粗劣的曲目,手持简单的伴奏乐器,在集镇沿街,在乡村挨户演唱收取粮食,被称为“门头敲”,社会地位低下。清末民国期间,涌现部分有一定文化、音乐水平的艺人,演唱连台曲目,在庙会登台,或在集镇词场演唱,情节较为生动,声腔曲调也渐有提高,因而收入较高,被称为“大先生”。瑞安曲艺按曲种分有:
  鼓词 查看鼓词详细介绍请点击
  弹词 盛于晚清,用温州、瑞安方言演唱,一般为多档,配二胡、琵琶等多种乐器演唱。晚清民国间较盛,当时一批文人如许达初、郑剑西、李龠、余释迷等也涉足弹词,演唱内容以戏曲的小段为主,声腔在对调、滩簧、昆腔的曲调基础上演化。民国后期便逐渐销声。
  莲花、道情 演唱以双档为主,一个主唱,一个帮腔,乐器仅道情筒(短竹筒)和竹板。传统曲目中以《高机卖俏》最为群众喜爱。
  花鼓 旧社会以妇女演唱为主,曲目较短小,乐器以一小腰鼓和一小锣,声腔与风阳花鼓稍异。演唱方式与鼓词“门头敲”相似。1949年后,成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。
  唱划龙船儿 以艺人肩负一小木龙船,内供陈十四小神龛。曲调与鼓词相近,多演唱小段。乐器为一鼓一锣。1949年后,逐渐消声匿迹,90年代时山区偶有所见。
  排街 在旧社会,以两个艺人,用竹筒(与道情相似)、竹板,在集镇街道串店挨铺演唱数句,以索取零钱,声腔高亢、激越。1949年后,成为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。
  快板 俗称“打灿儿”。旧社会,艺人在小火轮驳船上演唱,逗旅客发笑,收取零钱。1949年后,专业艺人甚少,但在民间业余演唱时十分活跃,与三句半、顺口溜等形式一样可随编随演,紧密配合中心宣传。
  顺口溜 是60年代在民间业余演唱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形式之一。节奏快、表演活泼,不用乐器。黄宗贤创作、周志荣演唱的《李大伯积肥》曾获省群众文艺会演一等奖,平时各地民间业余文艺演出常演不衰。
  卖伎 演出地域仅限于飞云江下游南岸一带,时间一般为春节初一至初三晚,平时没有活动,有“初四卖伎,不如讨米”的民谚。没有伴奏乐器,曲调拖音长,内容大部为节日喜庆、吉利讨彩等。艺人上门演唱时,主家酬以糖果茶水和“红包”,艺人则要一一演唱《谢茶》、《谢果》等小段,内容较为有趣。
  此外,还有“参龙”。即春节后,舞龙队中配备艺人,在舞龙后演唱一段演义故事,如《征东》、《隋唐》等,乐器以大鼓为主。舞龙活动有两种,一种以舞为主,一种以演唱为主,“参龙”属于后者。

瑞安文艺

瑞图书目检索

题名 责任者 ISBN/ISS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