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| 历史文化名城 | 民俗民间文化 民俗民间文化

民间文艺

作者:管理员 来源: 发布日期:2012-06-16 14:29:59 浏览次数:

  瑞安民间传统游艺活动品种繁多,风格迥异。除了曲艺方面的鼓词、莲花、道情、打花鼓、排街、山歌、顺口溜以外,主要的活动形式还有如下几种:
  [藤牌舞]藤牌舞又称藤牌阵、藤牌操,流传于温州市、瑞安、平阳及福建省的平潭县民间,温州一带注重武术对打。该舞源自戚继光的创作的鸳鸯阵,经过晏继芳等部改编为舞蹈,突出表现盾牌在战阵中的作用。

  [舞龙]  俗称滚龙。龙体9-12节,前后加头、尾,里为竹架,外蒙布,绘色彩,每人执一节参加表演,由执龙珠者引导。阵势花样有开扇门、龙跳档、龙喷水、龙缠柱、龙抢珠、龙出海、龙腾空等,宛如活龙;夜间,每节龙体中点红烛,更为绚丽。伴奏乐器有锣、鼓、钹、小沙锣等。江溪镇小篁竹等村的滚龙队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到各乡村演出,颇受欢迎。飞云江南岸近平阳的村庄曾有“参龙”的活动,滚龙后民间艺人击鼓演唱故事,曲调近“鼓词”。
  [舞狮]  以两人合舞,一人手执狮头在前,一人身披狮皮为后,密切配合,表演狮子爬高、滚翻等各种动作,制造节日热闹吉庆气氛。
  [灯会] 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,举办群众性的灯会活动,每家每户出灯一盏,悬挂在门口,各类彩灯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,琳琅满目,让观者目不暇接,又有人成群结队,高举华灯,招摇过市,以示庆贺,观者雀跃,直至子夜。
  [曹村镇的灯会]  曹村镇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200年前,农民就自发组织舞龙队、鱼灯队、高跷队等民间艺术文艺队伍在民俗节日或庙会、市集活动中举行活动,这种民俗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,十年浩劫这些活动被斥为“四旧”而停止。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由于经济迅速发展,人民生活显著提高,民间艺术队伍又重放光芒。1996年该镇恢复了已停止47年的元宵节闹花灯活动,参加活动人数一年比一年多,规模一年比一年大,品位一年比一年高,形成了各单位、各村认真组织实施,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大好局面。至1999年,民间文艺队伍发展到13支,其中有龙队3支,鱼灯队1支,腰鼓队1支,八蛮队1支,七星队1支,戏曲队1支,民间演奏队5支,参加表演人数达400人,此外还配有彩灯300盏,大型灯桥2顶。据统计,1999年元宵闹花灯期间,参加表演队伍人数达2000人之多,浩浩荡荡蜿蜒二三里,近1000只造型别致的各式彩灯,争奇斗艳,各显风姿。花灯行进时,龙腾鱼跃,色彩缤纷,让人耳目一新,老人们感慨万千,少儿们雀跃欢欣。来自全市各地和邻边县市10多万参观者相聚共赏,热闹非凡。浙江省卫视台和温州市电视台均在《黄金时间》栏目中专题播放。近4年来,参加灯会活动表演人员有7000多人,观众50万人次,经贸值达1000万元,且大大提高了曹村的知名度,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,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,4年来,全镇生产总值平均增长幅度达20%,成功地体现了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,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。
瑞安民间自古就有灯会的习俗,十九世纪有首民谣《闹花灯》,记述了当年灯会盛况:

清明时节闹盈盈,瑞安城底赛迎神,
大街小巷花灯扎,抬出城隍闹花灯。
东门扮起龙喷水,南门扮起走花灯。
西南河头鳌山塔,北门柳翠音扮新人。
卫房宫做文明戏,杨宅坦里唱祠文,
五显殿打藤牌阵,天后宫女音胡琴。
骡马寺口挂珠囤,三港殿前吊纱灯。
大街市面搭布幔,花门竹插两边分。
店口门头摆花祭,冷清巷点煤气灯,
留声机里弹词唱,琴箫鼓乐闹殷殷。


  [高跷]  表演者身穿戏装,浓妆艳抹,扮成戏剧中各色人物,双脚绑木棍,人离地二三尺,潇洒舞蹈,沿村串街,表演时逗人欢笑,气氛活跃。
  [跑叮马]  挑选不满8岁的幼童,精心打扮,化妆成童男童女,坐在马背上,被马夫牵着游行,招摇过市,观者加以评论。
  [抬阁]  是晚清的民俗表演活动,一般是在农历正十五进行,是配合完成盛大的祭祀活动的一种形式,意在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小阁的形状似两公尺见方的轿阁,客体用木料精雕细刻,并饰以彩绸,阁上站立一位戏剧中英雄人物,手执银枪,被数人抬着过街。
  [灯谜]  把创作的谜语贴在花灯上供人们猜,猜中者可获得一份奖品,瑞安市总工会曾多年举办此类活动,参加者十分踊跃。黄炳善等一批灯谜爱好者,为此作出贡献。洪瑞钦对灯谜造诣甚深。1979年国庆节他参加了青岛市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十大城市代表参加的“青岛之夏谜会”,还被邀请向与会者作了专题讲座。当时谜界有沈阳韦荣先与温州洪瑞钦为“南北两虎头”的美称。
  [跑马灯]  跑马灯与滚龙是同源异流。约始于唐初,延续至今,马灯队由8名演员腹前和身后套上竹架贴纸或布的马首、马尾,分白、枣红、黄膘、花斑、雪青等8色。另有马头军1人,马客(串演小丑)1人。活动时间为春节延续到三月三。以江溪镇坊额底村的马灯队较为闻名。
  [叠罗汉]  青年多人、集体表演,数人上下重叠造型,配上倒立、滚翻等动作,内容有麒麟送子、千手观音等,很受群众喜爱。
  [风筝比赛]  每年初春,市民以自扎风筝放飞为娱乐活动。风筝以竹为骨,扎成各种形象的骨架,然后用纸或绢、绸蒙面,再加上精美的彩绘,成为蝴蝶、蜻蜓、老鹰、燕子等各种形状,由麻线牵引,放飞在空中,煞是好看。
  [划龙舟]  划龙舟是瑞安民间体育活动之一。每只龙舟配32名划手,加上舵手、鼓手、司锣、棋手,共约38人。大多以村为单位,按各村社神旗号的不同,有白、黄、红、青等色彩。活动时间为端午节前后。因各村历史“村仇”积怨,以及竞赛时偏激情绪,往往引起村间械斗,历代官府常加以禁止。50年代后,曾开禁盛行一时。1981年端午节,全县有170多只龙舟参加活动。1985年,在“积极引导、加强管理,兴利除弊、纳入轨道”的原则指导下,县成立划龙舟活动指导小组,全县408只龙舟参加竞渡。但维持竞赛的正常秩序,处理争执、纠纷的难度较大,1991年起市府又通知暂停划龙舟活动。嗣后,由于农村劳力务工经商教忙,一直至1996年,未予恢复。
  [莲花、道情]  演唱以双档为主,一个主唱,一个帮腔,乐器仅道情筒(短竹筒)和竹板。传统曲目中以《高机卖俏》最为群众喜爱。
[花鼓]旧社会以妇女演唱为主,曲目较短小,乐器以一小腰鼓和一小锣,声腔与凤阳花鼓稍异。演唱方式与鼓词“门头敲”相似。1949年后,成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。
  [唱划龙船儿]  以艺人肩负一小木龙船,内供陈十四小神龛。曲调与鼓词相近,多演唱小段。乐器为一鼓一锣。1949年后,逐渐消声匿迹,90年代时山区偶有所见。
[排街]在旧社会,以两个艺人,用竹筒(与道情相似)、竹板,在集镇街道串店挨铺演唱数句,以索取零钱,声腔高亢、激越。1949年后,成为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。
  [山歌]  瑞安山区农村男女青年历来有以山歌对唱联络感情的习俗,以东岩乡畲族聚居村落尤著。山歌形式常以一人领唱,和者十多人,双方相互提问对答,即兴编词,表现其聪明才智。内容有当前形势、山村新事、民族历史、农时劳动,赞美勤劳、斥责懒惰及不文明行为和揭露敌人丑恶嘴脸、卑劣行径等。
[顺口溜]是60年代在民间业余演唱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形式之一。节奏快、表演活泼,不用乐器。黄宗贤创作、周志荣演唱的《李大伯积肥》曾获省群众文艺会演一等奖,平时各地民间业余文艺演出常演不衰。

历史文化名城

瑞图书目检索

题名 责任者 ISBN/ISSN